发布时间: 2019-08-16 10:50 来源:阳泉市统计局 【字体: 大 中 小】
今年以来,阳泉市认真贯彻稳增长、促消费的决策部署,在提振消费、创优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向好,稳中有升。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整体运行平稳,稳中有升
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比一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6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0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18年后半年以来的下降态势,消费品市场有所回暖。(详见图1)
(二)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市场,城乡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与脱贫攻坚等战略的大力实施,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品市场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市场,城乡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增速高于城镇市场2.0个百分点。其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一季度的9.8%上升到10.8%,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三)商品零售增速有所回升,餐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市完成商品零售158.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增幅比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餐饮收入20.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占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3%,比一季度扩大0.4个百分点。
(四)从限上商品零售类值看,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增减不一
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速稳定增长,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商品受网上零售影响较大,零售额增速呈现负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分别实现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零售额2.39亿元、0.25亿元、1.08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7%、8.7%、28.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实现2.25亿元和0.4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7%、6.8%。(详见表1)
(五)占限上商品零售类值半壁江山的两个支柱类商品零售额呈现一增一降的态势
二季度,由于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即将实施,7月1日起国五标准新车将停止上牌,汽车销售企业都纷纷加大优惠力度,清理国五新车库存,促使汽车类商品销售情况良好。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9.11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降幅比1—5月收窄8.8个百分点,保持了回升态势。而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则受到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替代及环保政策等方面的影响,销售继续下滑。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8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2个百分点,降幅比1—5月扩大0.4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区)消费品市场发展参差不齐,限上增速差异明显
从分县(区)情况看,全市各县(区)消费品市场发展极不平衡,主城区龙头带动作用发挥欠佳。一至二季度,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由于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为51.4%,占据全市消费品市场半壁江山,其增速不及全市平均水平必然影响到全市的平均增速。
在全市五个县(区)中,郊区区域和平定县的限上零售额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增长4.9%和12.3%;城区、矿区和盂县的限上零售额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下降4.8%、18.3%及4.4%。限上零售额增速最高的平定县和增速最低的矿区相差30.6个百分点,各县(区)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差异明显。(详见表2)
(二)阳泉市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对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依赖过大
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共实现零售额14.99亿元,占全部限上商品类值零售额的比重达到了53.8%,比一季度提升3.6个百分点。全市这两类商品占据半壁江山的形势使得我市消费品市场对这两类产品的依赖过大,一旦其市场发生变化或因政策调整,将会对我市消费市场的稳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电商对我市传统实体零售业冲击明显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与我市网络零售的严重落后,对我市传统实体零售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市邮政管理局统计数据,1—6月全市快递件总量2554万件,较去年同比增长51%,出进港比例为1:5.0,每天均件14.2万件,人均发生量18件,继续领跑全省。而上半年全市限上企业通过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为0.31亿元,仅占全部限上商品类值的1.1%。特别是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被电商分流明显。1—6月,我市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7%、24.4%、6.8%、9.8%。电子商务外强内弱的发展现状导致我市网上零售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局面,客观上造成了本地购买力的外流和消费能力的下降。
三、促进阳泉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释放消费潜力
一是要继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对“双创”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人民创新、创业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同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住房、医疗等基本保障制度,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二是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鼓励乡镇企业、乡村旅游和农业体验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二)培育消费新热点,促进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体育、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完善行业发展环境,推动服务型消费的发展。二是促进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以实体门店为基础,电子商务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向消费者提供全方位、跨渠道、无缝化的消费体验。同时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居民新消费习惯与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高品质服务及商品的供给,以盘活我市中高端消费市场。
(三)促进新能源汽车、二手车消费,稳定消费品市场
由于汽车类商品在我市消费品市场中所占比重较高,在稳定我市消费品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现阶段我市传统汽车市场发展乏力,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和促进新能源汽车、二手车消费潜力,促进市场稳定。一是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1—6月,全市9.11亿元的限额以上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额仅有0.32亿元,占比仅为3.5%,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优化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构,着力加强充电配套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消费者消费积极性。二是促进二手车消费。加快推进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降低二手车增值税,进一步繁荣二手车市场。